髳
拼音 [máo] [méng] 注音ㄇㄠˊ ㄇㄥˊ
总笔画15画
简体部首髟部 部外笔画5画
总笔画 15画
五笔DECT 仓颉SHNIH
郑码CHIM 四角72222
结构上下 电码7571
统一码9AF3
笔顺一丨一一一フ丶ノノノフ丶フ丨ノ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máo(ㄇㄠˊ)

⒈  额上头发齐眉的一种发式。

⒉  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支。

统一码

髳字UNICODE编码U+9AF3,10进制: 39667,UTF-32: 00009AF3,UTF-8: E9 AB B3。

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CJK Unified Ideographs)。

异体字

?

详细解析

基本词义

máo

〈名〉

(1) 古代的一种发式 [hair style]

(2)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名 [Mao nationality]。分布在今四川南、云南北一带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 髳

髳【亥集上】【髟部】 康熙筆画:15画,部外筆画:5画

《廣韻》莫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迷浮切,?音謀。《說文》與?同。《書·牧誓》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。《傳》八國皆屬文王者,髳微在巴蜀。《詩·小雅·角弓疏》髳,髦音義同。詳髦字註。

《集韻》謨袍切,音毛。義同。

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莫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謨蓬切,?音蒙。《爾雅·釋詁》覭髳,茀離也。《註》謂草木叢茸翳薈。

叶蒙晡切,音模。《柳宗元·劒門銘》界山爲門,環于蜀都,叢險積貨,混幷羌髳。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 髳

髳【亥集上】【髟部】 康熙筆画:15画,部外筆画:5画

《廣韻》莫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迷浮切,?音謀。《說文》與?同。《書·牧誓》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。《傳》八國皆屬文王者,髳微在巴蜀。《詩·小雅·角弓疏》髳,髦音義同。詳髦字註。

《集韻》謨袍切,音毛。義同。

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莫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謨蓬切,?音蒙。《爾雅·釋詁》覭髳,茀離也。《註》謂草木叢茸翳薈。

叶蒙晡切,音模。《柳宗元·劒門銘》界山爲門,環于蜀都,叢險積貨,混幷羌髳。

说文解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