盦
拼音 [ān] 注音
总笔画16画
简体部首皿部 部外笔画11画
总笔画 16画
五笔WYNL 仓颉OINT
郑码ODFL 四角80102
结构上下 电码4152
统一码76E6
笔顺ノ丶丶フ一丨フノフ一一丨フ丨丨一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ān(ㄢ)

⒈  覆盖。

⒉  古代盛食物的器皿。

⒊  同“庵”(多用于人名)。

统一码

盦字UNICODE编码U+76E6,10进制: 30438,UTF-32: 000076E6,UTF-8: E7 9B A6。

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(CJK Unified Ideographs)。

盦字收录于 现通表

异体字

详细解析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 盦

盦【午集中】【皿部】 康熙筆画:16画,部外筆画:11画

《唐韻》烏合切《集韻》乙盍切,?諳入聲。《說文》覆?也。《博古圖》周有交虬盦,蓋鼎之?也。

《集韻》鄔感切,諳上聲。

《廣韻》《集韻》?烏含切,音諳。義?同。鼎文作盦。徐鉉曰:俗作罯,非。

说文解字

盦【卷五】【皿部】

覆蓋也。从皿酓聲。烏合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今俗别作罯,非是。

说文解字注

(盦)覆葢也。此與大部奄音義略同。此謂器之葢也。从皿。酓聲。烏合切。七部合當作舍。